说“山羊破坏生态”,事实到底如何?让我们透视一下山羊。山羊嘴部不像绵羊那样有较深的二裂唇,不能紧靠地面采食牧草。而且,山羊喜食草尖嫩叶,在草原放牧中的一次采食率仅为14.6%,而绵羊则高达25.19%。山羊喜攀崖、善游走、耐旱耐粗饲,适应性和生活力比绵羊及牛群更强,它可以采食到其他动物不能利用的高山悬崖上的牧草,它可以限制危害草原的荆棘蔓延,它也往往能在人为砍伐的林区、挖垦过的草原和其他动物掠食过的退化草地上,继续生存并为人类提供优质产品。也正是山羊具有这些可贵的特点,加之人们的趋利行为和不合理的利用,使人们忽视了山羊背后的砍伐者、开垦者和破坏者,而产生了“凡是草原退化的地方,都有大群的山羊”、“山羊破坏草原生态”等看法。当然,山羊确实有喜食幼树嫩枝的特点,对幼树林有一定的破坏作用。但是,在管理不当的条件下,任何放牧家畜,都会破坏幼树的生长。在超载过牧和粗放管理的条件下,所有的动物,为了自身的生存和温饱,都会破坏草原生态。
按联合国沙漠会议规定,干旱区每平方公里土地负荷人口的临界指标为7人,半干旱区为20人,而我国西部地区诸省,尤其是西北各省的人口已大大超过此临界指标。以宁夏为例,山区人口较建国初期增长了250万,饲养牛羊增长了274%,粮食和天然草原牧草产量下降了一半以上,其中人口超过临界指标2.3—2.4倍,牲畜超载2.3倍。而且,人为开荒种地,经短期粗放经营,部分县市已有近半的开荒地成为沙化和退化的搁荒地。人为挖甘草、挖黄鼠、抓发菜和铲草皮,已使宁夏97%的天然草原退化、裸露和沙化,宁南山区水土流失年复一年,盐池县马儿庄乡及刘记沟等乡村密集的甘草植被已被挖掘一尽,抓发菜大军满山遍野,加速了草原大面积沙化趋向。事实上,草原的超载,首先是人口的超载;草原生态的破坏,首先是人类有意识或无意识趋利行为造成的破坏。早在1983年,联合国世界粮农组织就出版《山羊》一书,针对委内瑞拉部分地区存在的类似问题,用两章几万字的篇幅为山羊澄清事实,并反复强调:山羊是最优秀和最有益的家畜。
全世界有140个山羊品种,其中我国就有31个山羊品种和类型,一半以上的山羊能够生产优质山羊绒,且主要分布于西北诸省(区),并成为西北地区的重要产业和农业增收增效的主要途径。山羊绒,又名开士米,是世界稀有珍贵动物纤维,被称为天然纤维中的一颗明珠。全世界年产山羊原绒1万吨,我国年产山羊绒5000吨,约占世界山羊绒产量的一半,在产量、质量和国际贸易量方面均居世界首位,两公斤白绒价格高达70英镑,而且其价位还有不断上升的趋势。宁夏和内蒙古等省(区)有着特殊的生态气候条件,是生产优质山羊绒、特别是生产细度在13微米左右山羊绒的重要产地。近年来,我们积极推广绒山羊改良技术,已使改良山羊和良种山羊的比例上升到了42%,使宁夏山羊绒成为仅次于太西煤的宁夏第二大出口创汇产业,并对产区群众脱贫致富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。由此看来,西部山羊尤其是绒山羊,非但不是破坏西部草原生态的元凶,而是对西部经济作出突出贡献的传统优势产业,并且必将成为中国加入WTO后最具竞争力的重要产业之一。如何发挥山羊产业优势并解决好生态环境,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,沿用过去纯政府行为的老思路和旧机制,要想恢复原始的生态环境是不可能的。要有效解决问题,必须依靠知识经济和高新技术手段作支撑,创造性地将人口、山羊、环境相矛盾的问题转化为三者相互统一、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的关系,并通过新体系整合和新机制运作,在保护天然植被的基础上,革新传统放牧制度,优化绒山羊种群质量和效益,开辟新的饲草料资源技术等,诸如低产山羊淘汰和限量饲养,实施以草定畜制度,推广轮牧圈牧制度,以及蛋白质饲草料的开发利用等,以期达到保护草原生态和绒山羊产业、实现环境与山羊产业的协调发展和提高农牧民经济收入的目的。